Monday, June 09, 2008

告別藝術的大師: 李敖

大家都知道李敖記性好,其實他也懂得忘,忘不只是遺忘,也是捨棄.

他的眼看透人世沈浮,悲歡離合,但他既不離世亦不懷傷,而是用很特殊玩世的技巧達到逍遙 的境界,技巧之一包含著捨棄,捨棄悲傷,捨棄眼淚,捨棄一切不必要的負面情緒,這是高難度的哲學技巧,可是他做到了,他不只用一生為我們做了成功的典範,更用無人能及的文字能力為我們的思想開封.

這麼一個特殊的個人,擁有一個非常特殊的愛情觀,告別是李敖愛情中很重要的一個字眼,懂得告別是最深情的表現,因為告別是永恆保存情人的唯一方式,記憶中的愛情才能美的像一首詩,整個過程只有歡笑沒有眼淚,我想這是對愛情的最高理解,沒有眼淚的李敖看似無情,其實有情.

看似無情,其實有情不是李敖身上唯一的矛盾,他博覽中國古藉,卻提出全盤西化;他一身俠骨,但也有蛇一樣的邪氣與靈活;他深受中國文化的薰陶,卻也愛吃漢堡;他螢幕上狂放不覊,私下卻和藹可親;他輕財重義,但也很會告人賺錢;李敖的文章也充滿著矛盾的趣味,既古典又有俗語, 既雋永又粗鄙,有中國文學,也有西方正典,既奔放但也細膩到令人無法抗拒,時不時的插科打詼閃爍著智慧的光芒.色情與暴力在一般的作家手上只是一種事實的展現,這本小說裡的性交,肛交,口交,顏射及強姦在李敖的手上卻得到哲學上的昇華,這是奇異的矛盾.

這麼特殊的文章實在無法複製,原因除了來自於他先天的才情外,還有一生用毅力打底的博學,這使得他的文章打擊面寛廣但又不失縱深,他有取之不盡的材料來顛覆讀者不只一次而是N次.這位與時俱進的進步主義者在他七十多歲的時光,使用科幻小說的題材包裝他一生對愛情絕頂的領悟及對少女的迷戀,他證明他有實力再一次超越以前的李敖及以前李敖的著作:上山。上山。愛.

上山。上山。愛是奇,虛擬的十七歲是奇絕. 上山。上山。愛的奇,奇在李敖使用文學裡很難的反高潮技巧來完成愛情的接續處理,完成李敖對少女迷戀的志願,整個小說的架構及含蓄之美像一首詩. 虛擬的十七歲是本科幻小說,奇是理所當然;絕,是因為李敖用科幻串起他一生在愛情的全盤悟解,所以絕了.雖然說蓋棺才能論定,但我感覺上這本小說是李敖對愛情近乎封頂之作,因為如果對李敖大全集有所涉獵的話,會發現小說中有的故事及思想是一字不漏的從以前散文中剪出來,這證明這些思想禁得起時間的考驗外,也顯示時間不在李敖這一邊,他有限的餘年及身體狀況條件下,他達到了他在愛情探險的哲學邊界.當然還顯示剪刀及膠水確實是他在書房使用的工具.

他的工具不只是膠水及剪刀,還有槍.小說是頑童李敖的槍,思想是他的子彈,他戲謔地朝世上的虛偽,虛假開槍,虛擬的十七歲,點出他用虛擬對抗虛偽,假貨對假貨,扛著紅旗反紅旗,這是他非常在行的思想套路,一段自身與十七歲高中少女的虛擬愛情看似顛倒,李敖正是用顛倒來顛覆並導正世人在愛情錯亂,迷惘,好達到雞犬升天的功效,這個天不是天堂,而是床,聰明的李敖知道在愛情中不需要聽到女人叫床以外的聲音了.特別是一位十七歲漂亮女孩的叫床.

為什麼十七歲女孩叫床以外的聲音都不能聽呢?在李敖的眼中,這些少女空有漂亮外表,思想卻醜的可怕,肉體上的迷戀是他男性的本能,然而女孩子在智力上的欠缺他也無法忍受,,我想這多少顯示這位天才的遺憾 ,他一生所有的愛情都注定要走下坡,因為沒有一個女孩跟得上他,他注定一生無法找到他的soul mate,所以他往往必須把愛情告別在最美的地方,在愛情裡他成為告別藝術的大師.年屆遲暮的李敖深知他必須向愛情告別,因為他的攝護腺已經say goodbye了,他選擇虛擬的十七歲來告別愛情,告別他的十七歲,套用許信良的一句話:”同志們,我們在此分手,因為我要繼續向前走”.不過李敖會暗笑的加一句話,把我的書買下了再走.


作者:李敖
ISBN: 9789574153374
出版社:李敖出版社
出版年: 2008年04月25日

Labels:

Saturday, December 29, 2007

The Iconoclast of Prejudice toward Poverty: The End of Poverty

What is the motivation to for a professor in the ivory tower to get into the real world and deal with the never-solved problem in human society-poverty?

Jeffrey D. Sachs is incredible not just because he got the tenure at Harvard at the age of 28, but he dare to challenge the economics books and choose to get into the real world to observe, fine the truth, devise strategies, advocate with the uncompromised, and then manage to make it real – eliminate extreme poverty. With his erudite knowledge and wisdom, with his unended will and motivation to fight with poverty, he shows in the book that there is really a hope and a way to make extreme poverty an end. His work is an enlightenment to us and worth reflection in our mind that what a truly scholar is – not just a paper writer, not just a lecturer in class, but also an tenacious actionist to solve a real world problem that most people think it’s unsolvable.

Author: Jeffrey D. Sachs

Publisher: Penguin (Non-Classics) (February 28, 2006)

ISBN-10: 0143036580

ISBN-13: 978-0143036586

Labels:

Sunday, May 20, 2007

A Quest for Oneself: Dreams from My Father

這本看似是對其父親的傳記其實可以視為Barack Obama對自身成長的反思回憶,大部份讀者可以一窺他多元文化的成長背景,同時也揭露非裔美國人的族群心理.

事實上由於Barack Obama是個mulato,母親是白人以及在外國成長的經歷,使他意外地沒有得到大多數非裔美國人的支持,原因是多數的非裔美國人認為他在血緣及文化上不夠"黑",年初的民調發現大多數的非裔美國人反而支持Hillary居多,這點倒是相當有意思.

我不認為這本小說很有趣,但你更想了解這位在民主黨內快速崛起政治新星的話,這本書應該是不錯的選擇

Author: Barack Obama
Publisher: Three Rivers Press; Reprint edition (August 10, 2004)
ISBN-13: 978-1400082773

Lab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