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anuary 10, 2009

沒有主義的文學: 一個人的聖經

不是猶太人的聖經,不是群體人類的聖經,而是一個人的聖經.
聖經是集體的信念,一個人的聖經是一個人的信念.文學不是主義,文學也不是信仰,對高行健而言,寫是寫出個人的生命,個人的見證,個人的觀點.文學不能將個人的觀點加在別人身上,作家不是宗教家.
基於這個信念,一個人的聖經和其它有關文革小說的不同是,它極冷的調性.文革的寫實本身就是極大的震撼及荒誕,一般寫實處理的小說其實本身就是一種控訴,後期作家使用荒誕來處理文革或後文革的社會,例如余華的"兄弟",這仍舊是一種控訴.
高行健的作品不是全然的控訴,文革的經歷是見證,見證得到哲學的轉化,形成個人對自我生命及文學的信仰,他超越單純控訴與仇恨.
這超脫,當然得益於他在後來在西方的流亡,他用自身從文革到流亡的經歷去確認文學的本質,文學不是流於政治的控訴,或西方主義價值的宣揚,文學是作者對自我,對生命價值的探索.經聖新約是宗教家基督自我生命的探索,文學是作家自我生命的探索.
高行健這種文學信念得到西方文壇的掌聲是可以理解的,西方文學像當代藝術一樣眾聲喧嘩,充斥各種文學主義,有的派別流於文字與形式的玩耍,跟本無法與讀者交流.就像用塑膠大便堆成一座醜陋的山,令人匪夷所思,但當代藝術家就叫它做藝術.西方文學的困境就在這裡.當高行健用純淨的漢語,精心的結構,將文學回歸人類生命的本質時.對西方文壇自然有清新之感.
東方社會,特別是中國,對高行健作品迴響不大也可以理解.文學上來說,中國文學有文以載道的傳統,就像中國傳統劇曲總是有是非分明的忠奸善惡情節,所以中國沒有莎士比亞.純文學對東方是一個模糊的概念.政治上來說,高行健是一個流亡者,中國人可能視他為一個國家及民族的逃兵而否認他的文學理念.一個國族主義觀點去看一個自身文化裡不熟悉的純文學,看法就流於偏頗與猍獈.再說高行健也沒有像怕死政客一樣裝烈士,或者叫別人去死去犧牲,他沒有裝清高.中國可以試著去接受這麼一個與眾不同作品.
聖經是猶太人的流亡史,一個人的聖經是高行健的流亡史.人類思想的黑夜因生命的流亡而憑添了光芒.
作者:高行健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1999年04月29日
ISBN:9570819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