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anuary 06, 2008

溫柔的救贖者: 李安

有人說李安的電影是宗教片,這是有道理的.

李安刻劃的人物往往是不被主流社會認同的邊緣人,他用電影讓我們置身在他們的處境之中,嘗試去了解,嘗試去原諒,這種原諒使主流價值被顛覆了,有的觀眾就困惑了.

色戒的王佳芝,選擇效忠愛情,那對她而言才是最真實的.她一生沒有父愛,是一顆時代中的棋子.她無法抵抗肉慾向愛情的轉化,面對戒指的時候,她感受到愛情真實的一刻,她也只能享受那一刻,因為無論任何選擇-易默村被殺或逃脫,都註定她只配享有那麼一刻.我不能說這是個悲劇,悲劇在於心理的認定,王佳芝選擇和同僚們一同被處決,她沒有哭泣,只有面對,她已得到了愛,心滿意足,沒有遺憾.

效忠愛情而不效忠愛國的抗日大業,色戒對中國人而言是對忠誠的顛覆.千百年來的教育,讓中國人不懂得愛及被愛,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所謂的民族大業,你要壓抑情,你要壓抑慾.像孔子說:誠意,正心,齊家,治國,平天下,平天下是一切的最終目的,這種教育出來的人就是馬英九,他說他一有動心起念,就去讀中庸,多麼恐怖的一個人啊.吳淑珍身障值得令人同情,但是陳水扁和吳淑珍兩人有性生活嗎?呂秀蓮有性生活嗎?臺灣被一群極度壓抑性愛的人統治,搞得非常扭曲,我常常希望臺灣能夠被情史豐富,愛情多采多姿的法國總統統治一下,臺灣會來的更可愛. 如果孔子曾經轟轟烈烈地談過戀愛,他的中心思想不是一個仁字而是一個愛字,或許中國人及中國的歷史就完全不一樣,當中國年輕人到老年人都忙著去談戀愛,誰還理會統治者那麼空泛的口號及教條呢?

孔子又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很可惜,他不在男女再做文章,不過這清楚地告訴我們,吃飯,愛慾是本性的一部份,不在道德的范疇之內,你不吃飯不做愛,不代表你有道德,你吃飯做愛,不代表你墮落,道德的範疇是有限的,中國文化的一個盲點是將一切都道德化,孔子本身最極端,”肉不正不食”,連肉切得正與否都要道德化,我們要從中國文化裡,泛道德的二元思考陷阱裡跳出來,不要把道德套在色上,也不要把色拆成靈和肉去看待.

如果能理解這一點,色戒中的情慾戲就不會困擾我們,因慾生情,或因情生慾,只要兩情相悅,就沒有高下之別,沒有是非之分,它是一不是二,也沒有什麼道德問題;而忠於色或忠於國是一種個人選擇,一個大時代下的棋子有那麼一點小小的權力去選擇他認為的真實,李安透過他溫暖的眼帶領我們去審視及了解邊緣的靈魂,靈魂因被了解而得到救贖,我們也不再困惑.

李安精湛地把電影院變成教堂,電影變成彌撒,他是個溫柔的救贖者.